办学历史
学校创建于1958年,是一所具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高等学校,也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是川北、陇南、鄂豫西等毗邻地区内唯一一所具有硕士授予权的高校。先后经历了汉中大学、汉中师范学院与北京大学汉中分校、陕西工学院等发展阶段。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原汉中师范学院与原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一)汉中师范学院时期(1958年——2001年)1958年5月,中共陕西省委决定筹建“汉中师范专科学校”。5月28日,筹委会正式成立,开始着手选定汉中文庙为校址开始筹建工作。同年11月4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历史沿革:将“汉中师范专科学校改建为汉中大学”。建校之初,学校设立中文、数学、生物农业三个专业。1959年,汉中大学迁到汉中农校原址办公。1961年,汉中大学撤销了医疗系、农学系,成为专门培养人民教师的摇篮。1966年学校停招,1972年学校宣布停办。1975年,经陕西省教育局、汉中市教育局、陕西师范大学协商,决定成立陕西师范大学汉中分校,占陕西师范大学户头,由汉中地区革委会具体领导,面向汉中、安康两地区招生。同年10月正式开始上课。1978年4月1日,国务院批准,恢复汉中大学并改名为汉中师范学院。4月28日教育部专文指出:原址恢复汉中大学并改名为汉中师范学院。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汉中师范学院不断壮大发展,至2001年全校设有10个系,16个专业,1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校级实验中心,全日制在校学生规模已经达到5286人。(二)陕西工学院时期(1978年———2001年)1978年底,北京大学汉中分校(“653”)撤回北京。陕西省采用家属农转非政策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7所高校和6个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调来150名教师和领导干部,利用现址建立了陕西工学院。建校之初,学校设有两个系、四个专业。1991年底依据国家“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指导思想,对专业进行全面论证,教学机构发展为四个系、两个部、12个专业,学生1604人。1992至2001年,历经十年的建设发展,学校教学机构发展到9个系、3个部、3个中心,专业增加到19个,创建了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级重点学科。在校学生增加到4873人。(三)陕西理工学院(2001年至今)2001年6月20日,教育部发出教发函163号《关于同意汉中师范学院和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的通知》。9月19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出陕政函209号文件“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汉中师范学院与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的通知”,正式组建新的陕西理工学院,撤销原两校建制。2001年11月26日,省委教育工委宣布了陕西理工学院领导班子。2002年6月6日 ,陕西理工学院揭牌庆典活动胜利举行。学校建设发展驶入了快车道。2003年7月学校向中国农业银行融资3.65亿元。2004年10月新征土地345亩。2006年元月,申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工作获得成功,获得中国古代文学、植物学、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加工工程4个硕士授权学科专业。2004至2007年,经过3年建设,学校于2007年11月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荣获优秀学校。2008年至2009年,学校取得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阶段性胜利。(四)陕西理工大学(筹)2015年5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同意筹建陕西理工大学的函》(教发函90号),正式批准在陕西理工学院基础上筹建陕西理工大学,筹建期为一年。2015年5月22日,陕西省教育厅、汉中市政府就共同支持陕西理工学院筹建陕西理工大学工作签订协议,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校园建设、科学研究、校企合作、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支持,推动陕西理工学院早日建成省属高水平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5所高校分别与陕西理工学院签订了《对口支持筹建陕西理工大学协议》。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截至2013年,学院有教职工1628名,其中专任教师1222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249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418人,其中教授129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陕西省“百人计划”人才、陕西省“三五人才”等30余人。其中有院士3人(双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双聘)。
院系专业
院系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陕西理工学院体育学院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理工学院艺术学院陕西理工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陕西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陕西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理工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理工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陕西理工学院管理学院陕西理工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陕西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理工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陕西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学院陕西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专业
陕西理工学院国家级、省级、校级特色专业一览表
序号 | 专业名称 | 专业负责人 | 立项时间 | 建设周期 | 备注 |
1 | 物理学 | 任亚杰 | 2008 | 3年 | 国家级 |
2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何 宁 | 2009 | 3年 | 国家级 |
3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冯小明 | 2007 | 3年 | 省级 |
4 | 汉语言文学 | 王建科 | 2009 | 3年 | 省级 |
5 | 生物科学 | 李新生 | 2010 | 3年 | 省级 |
6 | 经济学 | 关嵩山 | 2011 | 3年 | 省级 |
7 | 教育技术学 | 郑宽明 | 2008 | 3年 | 校级 |
8 | 法学 | 关嵩山 | 2009 | 3年 | 校级 |
9 | 英语 | 黄新 | 2009 | 3年 | 校级 |
10 | 会计学 | 任平 | 2009 | 3年 | 校级 |
学科建设
截至2013年,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机械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4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省级重点学科。
教学建设
截至2013年,学院有6个省级教学团队,11门省级精品课程、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陕西理工学院省、校级优秀教学团队一览表
序号 | 团队名称 | 负责人 | 批准时间 | 建设周期 | 备注 |
|
1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何 宁 | 2007 | 3年 | 省级 |
2 | 思想政治理论课 | 张义明 | 2008 | 3年 | 省级 |
3 | 大学英语 | 曾小珊 | 2009 | 3年 | 省级 |
4 | 植物学 | 赵 桦 | 2010 | 3年 | 省级 |
5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冯小明 | 2012 | 3年 | 省级 |
6 | 应用数学 | 邓方安 | 2007 | 3年 | 校级 |
7 | 管理学 | 郑宽明 | 2007 | 3年 | 校级 |
8 | 电子电工实验 | 刘 沛 | 2007 | 3年 | 校级 |
9 | 有机化学 | 赖普辉 | 2007 | 3年 | 校级 |
10 | 机械基础课程群 | 王保民 | 2008 | 3年 | 校级 |
11 | 中国古代文学 | 王建科 | 2008 | 3年 | 校级 |
12 | 化学类基础课群 | 闵锁田 | 2008 | 3年 | 校级 |
13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系列课程 | 吴金涛 | 2009 | 3年 | 校级 |
14 | 微生物学 | 邓百万 | 2009 | 3年 | 校级 |
15 |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 关嵩山 | 2009 | 3年 | 校级 |
16 | 基础物理课程 | 任亚杰 | 2010 | 3年 | 校级 |
17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 马永翔 | 2010 | 3年 | 校级 |
18 | 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群 | 陈露 | 2010 | 3年 | 校级 |
19 | 动物学 | 赵利敏 | 2010 | 3年 | 校级 |
20 | 嵌入式系统专业方向课程 | 李建忠 | 2010 | 3年 | 校级 |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陕西(高校)哲社重点研究基地陕西省资源生物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工业自动化重点实验室维生素D生理与应用研究所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
科研成果
2005年至2010年,学校先后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省级以上项目2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528篇,其中被SCI等四大权威期刊收录或索引446篇,出版著作和教材310部,授权各类专利582项;获省部级及其以上科技成果奖28项;年均科研经费3297.3万元。
学术资源
学校馆藏图书220.99万册。《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均为全国优秀期刊。学校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各级政府和企业科研 等各类项目647项,发表学术论文4600篇,出版著作和教材246部,具有一批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成果。
现任领导
书记:张义明院长:何宁党委副书记:刘保民、赵军政副院长:傅明星、马征杰、 冯小明纪委书记:刘西民
文化传统
校徽校讯
明德砺志 博学笃行“明德”:意思是指大学的育人之道在于:努力引导师生员工的道德陕西理工学院校徽达到理想境界——美德。对学校而言,德为育人之本;对学生而言,德为成才之本。治校之明德,既要法治,更要德治。教师之明德,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员工之明德,在于敬业爱岗、服务育人。学生之明德,在于懂得成才必先成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博雅的人、睿智的人、和谐发展的人、充满创造精神的人。“砺志”中的“砺”是指磨(石)、“志”是指志向、志气和意志等,意思是指我校广大师生员工要能够经受艰难环境的磨砺,砺出身处秦巴、心怀天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和志向;磨就追求真理、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志气;磨成不畏艰难、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坚强意志。“博学”:指 广博地获取知识,其意思是指学问广博精深,博学多才。即要求全校师生要学识广博,即宽厚的基础理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娴熟的基本技能;文理兼容,博采众长,学以成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博”还要求广大师生要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要通过广博的学习,获得广博的知识、具有宽广的眼界、并具有融会贯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我校“教与学”的水平。“笃行”:其意思是指为实现科学的理想和目标而诚实地一心一意地坚持不懈地践行,道德、理想与学识,最终都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落实。“明德砺志 博学笃行”的八字校训引经据典、寓意深远,既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科学内涵,又准确表达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八个字、四组词彼此联系、互为因果,体现了学校“多学科门类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专业学科发展定位,凸现了学校“立足陕西,面向西部,服务基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把陕西理工学院建成综合实力强、学科专业结构合理、质量效益好、优势特色鲜明、省内外知名的多科性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体现了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加强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办学宗旨,突出了“扎根秦巴、服务基层”的办学特色。
校歌
《陕西理工学院校歌》陕西理工学院校歌
作词:广言作曲:张夏林编合唱:许涛大西北,小江南,汉江之畔我美丽校园。书海无涯勤求索,明德砺志学为先。啊,天行健,气浩然,汉江潮涌涛声远。扎根秦巴,胸怀天下,志存高远。时代重任挑在肩,时代重任挑在肩。秦巴山,汉水源,桃李芬芳我青春校园。成竹在胸育英才,博学笃行谱新篇。啊,纳百川,天地宽,开拓创新勇登攀。服务基层,敬业奉献,文明承传。长风破浪永向前,长风破浪永向前。
这个学校是全日制文凭,刚刚我问了下
学校环境优雅,教育方案也很好,今天刚去考察回来,决定先试学1个星期满意后再缴费,对于这一块我觉得很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