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简介
宋代庆历年间,汉台区始建庙学。元至元六年(1269),兴建儒学。清乾隆四年(1739)建汉南书院。清光绪六年(1880)建天台书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汉南书院改为汉南中学堂,天台书院改为南郑高等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南郑高等小学堂改为南郑县立高等小学校。汉南中学堂改为汉台区中学,并将一年前创办的初等实业学堂改为南郑县乙种农业学校。民国14年(1925)设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并改南郑高等小学为南郑县立初级中学校,民国7年(1928)成立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民国18年(1929)设立省立第五中学校,始有招收高中学生的完全中学。继而在各镇和较大的村庄普遍设立初级小学。
抗日战争开始后,河南第一战时中学、山西太原平民中学、国立七中、国立二十二中、扶轮中学以及西北联大医学院相继迁汉台区,对汉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1945年抗战胜利,高等学校陆续迁走,中等学校基本留汉台区。到1949年,全区城区已有小学10所,普通中学6所,职业学校3所,师范学校1所。
解放后,全区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到1955年,农村铺镇、褒河、武乡区都设初级中学,每个乡都有完全小学,绝大多数村都有初级小学。至1965年,全区学龄儿童入学率上升到90%。“文化大革命”期间,先是停课闹革命,后又强调“上中学不出社,上小学不出队”,完全小学开办“戴帽子中学”,实行“工宣队”和“贫宣队”管理学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工作的重点开始转移到教学上,教师认真教,学生勤奋学,教学质量普遍提高。
1984年,群众集资590万元,新建和改建校舍3560间,占总校舍的37%,实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凳,全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7%,达到国家规定的普及初等教育标准,省教育厅检查验收,颁发了合格证书。1977—1989年向高等学校输送学生2559人,向中等专业学校输送学生3186人。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较快,80年代有大学2所,中专6所,技校和干校7所。职工和农民业余教育进一步发展,省教育厅1988年检查验收为无盲区。至1989年,全区有各级各类学校339所,教学班2488个,在校学生89317人,教职员工7849人,师生员工占全区总人口的22.1%。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提高,对政治稳定,经济振兴,人才开发起着重要作用。
2012年,汉台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18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09万人;小学在校学生3.15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6万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1.47万人。全区高考成绩再创佳绩,二本以上人数1578人,较上年增加330人。
相关评论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相关新闻